網頁

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有感....


因秦朝以黃老刑名之學,統治人民所產生的反彈,反之儒學以較為緩和的做法和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來統治人民,在這種氛圍下,加上董仲舒自己對易經的理解,而發展出來的一套””王道雜之””儒學,所代表的意義不僅只是適合漢家制度的儒學,更充分展示了儒家是為封建階級而服務的,而漢朝統治上的成功代表著黃老刑名之學,在統治面向上並不如儒學。
而董仲舒的做法實際上對人民是有許多相對好處的,更化將赤貧階級的弱民的生活提升,斷獄也是救了不少冤枉人,推陰陽災異說、相對的也是給了臣民向國君提供意見的一種管道(比起法家制度下,的確是好得多了)
而在漢朝的體制下,董仲舒創始今文經學的結果更是被統治者樂見的。原漢朝官學的五經五博士,發展到五經十四博士,底下的學生們就在茫茫經海中,努力複習博士們的經說,耗費許多光陰鑽研這些經文,為的就是條士人利祿之路,一個國家的菁英有著這種空泛的腦袋,無疑對統治者是有利而無弊。
即便是古文經學反對迷信,也缺乏進步性的思想,在政治上也是為了求得博士,對士人還不就是條利祿之路!
    時間可以拉回現代,教育的發展又更為多樣,數理中英文歷史地理生物,各個分別即是艱難的學科,要學會基本上都要花上不少的時間。學生們已背誦考試題目,得取分數,無疑就是在體現一個毫無獨立思考的教育。大部分的教師也是迷迷糊糊,總覺得分是何其重要,那更別提在底下牙牙學語的學生了。小部分的教師有體會到這件事,但是社會並不給他們力量,大結構給遵從體制內的人力量(無可厚非因為要維持體制),因此想改變的人又得去遵從規範,能得到力量的人又於是變少了,體制就更不可能被改變了。如此惡性循環下,台灣這塊土地的訓練就訓練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奴工,給殖民企業以及政府下的奴工,這對一個政府來講真的是極度聰明的做法。
        古代,是董仲舒的學說無形給了統治階級力量(也不能說他無形,或許某種程度上是有意的),而現代以科學、民主、資本、經濟、為理由下產生的教育、體制,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 唯有個人意識到此種事態,個人思想才有可能進步,此社會才有可能前進、改變。
        漢代史學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出色的,司馬遷,劉向,劉歆等的成就實是有目共睹,這種出色是出自於一種人之手,大博學家。大博學家的思想並精通且不拘泥於經學,對於儒墨道法陰陽五經又有一定程度之了解,此種兼容的態度乃是身為一個人需要具備的。而現代工業社會資訊泛濫,如不博古通今,鑑往知來(當然是有點誇大了),如何成為一個有思考力的人呢?
       
大博學家,實是非常人所能。要成為這種人一定要有相對於常人,百倍的精神力、百倍的知識、百倍的毅力、百倍的經驗、百倍的洞察力,才有可能可行吧!
        以上是我看完其中一篇講義的心得,謝謝觀看。

9810113
原科院學士班
陳建皓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