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設這個世界有件事發生了,而這件事在這世界中的某個團體中具有爭議性,於是人們開始產生不同的意見而討論。討論與腦力激盪後,過程中衝擊你我的思想,並期望著一個結論或解決方案的發生,這似乎是社會的討論形式最理想版本,也是社會繼續進行的動力。
在這討論的過程當中,如果人意識到自己是在做討論這件事而去討論,那討論的過程與終結會是一種雙向的交流,持特定立場的想法會有所改變。
但是今天人們在討論的當下,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做的是討論這件事,做的只是立場的闡述、意見的表達,則持特定立場的人們只是強化自己所在的特定立場。
所以一場討論發生前,雙方如果可以預先知道討論的前提,就可以避免浪費彼此的時間。
例:
1.雙方想要這場討論有結果,則雙方需要有意識到自己在做的是討論這件事。
2.雙方不想要這場討論有結果,則雙方不需要意識到自己在做的是討論這件事。
(這種情況很常發生、因為人們通常最喜歡的是討論的過程,並不在意結果是如何,這在很多團體內非常常見)
這件事也可以推到許多現有社會議題上。
以核能為例,兩種立場,反核與擁核。
1.反核立場:
討厭核能,核安問題,核廢料問題,對於台電體制的不信任...etc
2.擁核立場:
喜歡核能,核安不是問題,核廢料有處置方法,對於台電體制的信任...etc
現在雙方開始討論核能,並無意識到討論是雙向的,而是都亟欲已單方面例證說服另外一方。我相信在公民社會中,這種討論的過程是需要的,是學習的過程(討論無效,但我們還是得尊重討論這件事)。
但如果為了解決一件事情,讓社會可以繼續運作下去,不代表這樣的單向的討論過程都是必要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